川渝等地严防的旱涝急转,究竟有何危害?
在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中,极端天气事件往往令人措手不及,而“旱涝急转”则是其中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现象。尤其在川渝地区,这一气象水文事件带来的危害尤为引人关注。那么,旱涝急转究竟是何方神圣?它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对川渝等地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?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,揭示旱涝急转的危害与防范措施。
旱涝急转,顾名思义,是指在前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、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,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的气象水文事件。这一现象在川渝等地并不罕见,尤其在近年来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,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。
回顾历史数据,我们可以发现旱涝急转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。以2022年为例,川渝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干旱,土壤失水疏松或结块硬化,大气能量积存大。然而,就在人们以为干旱将持续下去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宁静。四川省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预警,多地出现大暴雨,导致土壤迅速吸水饱和,进而引发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。据统计,这一轮降雨共造成四川多个市州数千人受灾,数万人被迫转移避险。
旱涝急转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首先,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。干旱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,而突如其来的暴雨则可能冲毁农田、淹没作物,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。此外,土壤在干旱后的疏松状态也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,进一步削弱了土地的肥力。
其次,旱涝急转容易引发地质灾害。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土壤失水收缩,形成裂缝和松散结构。当暴雨来临时,雨水迅速渗透土壤,导致土壤抗剪强度急剧下降,极易发生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。在川渝地区,由于地形复杂、地质条件脆弱,旱涝急转引发的地质灾害尤为严重。例如,在2022年的暴雨中,四川广元市旺苍县多地出现道路塌方、桥梁险情,给当地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。
再者,旱涝急转还可能对城镇排水系统造成巨大压力。干旱期间,河流、湖泊等水体水位下降,排水系统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水源而运行不畅。然而,当暴雨来临时,大量雨水迅速汇聚到城镇地区,排水系统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负荷,导致积水严重、内涝频发。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,还可能对城镇基础设施造成损坏。
面对旱涝急转的严峻形势,川渝等地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。一方面,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。通过实时监测天气变化、发布暴雨预警信息等手段,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。另一方面,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。对易发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和监测,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点。同时,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投入,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。
具体来说,四川等地提出了六条措施来防范旱涝急转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。这些措施包括聚焦重点部位强化排查监测、加强会商研判强化联动防灾、加强动态预警强化“喊醒”“叫应”、盯紧把住关键强化果断避险、常态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处置等。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、提高预警响应速度和准确性、确保受威胁群众及时转移避险、提升一线指挥人员和受威胁群众的响应处置能力等。
此外,川渝等地还加强了对防洪工程的科学调度和管理。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,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进行蓄水、调水等工作,以缓解干旱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。同时,加强对防洪工程的巡查和防守工作,及时发现并处理险情隐患。
然而,尽管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,旱涝急转的危害仍然难以完全消除。这主要是因为旱涝急转具有突发性强、破坏力大等特点,往往让人猝不及防。因此,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、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水平、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投入等方面的工作。同时,也需要加强公众对旱涝急转危害的认识和了解,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。
对于个人而言,在旱涝急转期间也需要注意自身安全。在暴雨来临前,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,提前做好防范准备。在暴雨期间,应尽量避免外出或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;如必须外出,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状况,避免涉水行走或驾车通过积水路段。同时,也要关注身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避险措施。
总之,旱涝急转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气象水文事件,对川渝等地的农业生产、地质灾害防范、城镇排水系统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影响。为了有效应对旱涝急转的危害,我们需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、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水平、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投入等方面的工作。同时,也需要加强公众对旱涝急转危害的认识和了解,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旱涝急转带来的挑战,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。
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告知 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 琼ICP备2024021917号-10